“火箭大街”加速建设,北京亦庄今年计划发射超过40次

“火箭大街”加速建设,北京亦庄今年计划发射超过40次

独自过活 2025-02-13 行业报 9 次浏览 0个评论

界面新闻记者|马悦然

北京的商业航天发展又有新动作。

2月12日,第二届北京商业航天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在北京亦庄召开。会议透露,去年北京实现商业航天火箭发射13次,占全国商业发射次数的68%,入轨卫星超过80颗,完成两次国际宇航发射。

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北京亦庄的商业互联网卫星聚集度全国最高。上述会议上的内容显示,截至2024年底,北京亦庄已聚集空天企业超160家,商业火箭聚集度达到75%。2024年,这里的空天产业规模已经突破了350亿元,16家企业进入中国商业航天百强榜单。

北京经开区工委书记张强在商业航天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透露,2025年,“亦庄箭”计划发射超过40次,入轨卫星超过130颗,4型新型火箭有望首飞,型谱达到10个型号;同时,筹建两座以上火箭工厂,互联网卫星示范产线,实现星箭一体轨道面交付。

预计到2028年,亦庄箭发射规模将接近百次,低轨运力达到1000吨,互联网卫星发射能力达到2000颗。

“火箭大街”加速建设,北京亦庄今年计划发射超过40次

截至目前,蓝箭航天、星河动力、星际荣耀、天兵科技等头部企业的总部均设立在北京。

此前有业内人士对界面新闻指出,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供应链配套相对完善,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基础较好,且人才优势明显,故发展航天等行业具有一定的优势。

据界面新闻了解,星河动力今年预计发射14枚商业运载火箭、智神星一号预计8月完成首飞;天兵科技的天龙三号计划5月首飞;蓝箭航天将在在今年三季度内发射朱雀三号等。

“火箭大街”加速建设,北京亦庄今年计划发射超过40次
北京商业航天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直播画面截图

上述会议上,卫星互联网产业园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商业航天行业党委正式揭牌,同时聚焦商业航天领域集中授牌8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北京亦庄”官方内容显示,卫星互联网产业园以“北京火箭大街”为引领,以“空天街区”为依托,梯次布局卫星互联网产业项目,集中形成卫星互联网全产业链科研和智能制造能力。

去年7月,北京开启“火箭大街”建设项目,这是全国首个商业航天共性科研生产基地,目标为打造 “一站式 ”世界一流的航天研发设计、试验验证以及产业服务平台。

公开资料显示,北京火箭大街总建筑面积约14.5万平方米,包含6个厂房、1个地下车库、1个科技展厅及配套建筑等,该项目入选了经开区的“城市更新十大案例”。

火箭大街所在的瀛海镇瀛昌街6号院,过去曾是北京雪莲羊绒有限公司生产基地,目前由北京亦庄星箭科技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下称亦庄星箭公司)完成回购后以拆除重建方式进行城市更新,旨在吸引商业航天全产业链优质项目聚集。

界面新闻记者从多家商业航天企业了解到,火箭大街项目由亦庄牵头建设,将为入驻企业带来产业政策上的优惠扶持等,企业自愿参与。

亦庄星箭公司是服务商业航天产业的国有平台公司。天眼查APP显示,亦庄星箭公司由北京亦庄城市更新有限公司全资控股,后者为北京亦庄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下称亦庄投资控股)全资子公司。亦庄投资控股为国有独资企业,实控人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在北京商业航天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亦庄星箭公司董事长赵延标称,火箭大街今年写入了北京市202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目前正在加紧建设,目的是让商业航天企业创业成本、运营成本更低,能够提质增效。

赵延标称,在开发火箭大街的同时也在谋划统筹空间资源、协助经开区谋划卫星互联网产业园,并成立了北京市可重复火箭创新中心等。

“希望和相关火箭企业一起努力,尽早将火箭创新中心打造为国家级平台,助力我们的商业航天企业,实现追赶马斯克、超越马斯克的愿景。”赵延标表示。

在科教文融合方面,火箭大街的商业航天展示中心将在今年6月底投入使用,赵延标表示,这是全国首个兼具产业成果展示、商业航天的科普体验和招商引资平台的产业地标,希望通过该地标的打造,除了促进商业航天科普、变成一个网红的地标,也成为一个工业旅游的亮点。

亦庄控股去年12月披露的内容显示,火箭大街项目建成后将拥有1栋共性技术试验厂房、2栋多层生产厂房、3栋总部创新研发中心及企业孵化空间,打造涵盖火箭研发试验、生产制造等10余个共享共用实验平台。

“北京火箭大街”项目也是亦庄空天街区的核心节点。按照规划,空天街区一期建设0.53平方千米、二期建设1.12平方千米。除了科研生产基地,空天街区还将雕琢八大景观节点、构建两条景观游线,供市民游玩打卡。

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许心超称,未来,北京商业航天产业将聚焦强化顶层设计、深化星箭一体化发展、加快重点项目开工建设、强化创新能力培育四大关键集中发力,推动太空经济率先在首都繁荣等。

“北京亦庄”官方微信发布的内容显示,针对商业航天产业发展,北京亦庄去年2月出台《北京经开区关于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商业航天产业高地若干措施》,从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构建创新产业集群、强化发展要素保障、培育高质量产业生态等方面支持商业航天产业发展。配合“人才十条”2.0版、“科创二十条”等专项政策,覆盖了商业航天企业发展所需。

在2月12日的会上,中国商业航天第一家独角兽企业银河航天还进行了基于国内首个低轨宽带通信试验星座——“小蜘蛛网”的卫星互联网通信演示。

界面新闻自银河航天获悉,上午10点28分,当“小蜘蛛网”试验星座的卫星在北京经开区通明湖会展中心上空过境时,现场工作人员使用日常国产手机,通过安装在会场楼顶的终端设备与卫星进行网络连接,并利用位于北京的信关站,最终与北京火箭大街项目和泰国两地的工作人员相连接。

国家航天局系统工程司副司长彭伟在上述会议上表示,商业航天是按市场机制运行,利用市场规则向各类用户提供航天产品和服务。发展商业航天,要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创新驱动、开放合作、规范监管的总体要求。

近年来,商业航天发展越来越得到国家重视。

2023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及商业航天。该会议明确提出,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去年,商业航天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除了北京市,上海市也在着力发展商业航天产业。与北京有所区别,上海目前更偏向于卫星制造端。

2016年,上海松江市政府提出“G60”科技创新走廊建设的构想,卫星互联网产业是其中数字经济创新型产业集群重点工程之一。

2023年11月,上海市人民政府正式印发《上海市促进商业航天发展打造空间信息产业高地行动计划(2023—2025年)》。上海市明确,将加快形成从火箭、卫星、地面站到终端的产业链,到2025年实现空间信息产业规模2000亿元,实现年产50发商业火箭、600颗商业卫星,着力打造“上海星”“上海箭”的发展。

2024年10月,广东发布的《广东省推动商业航天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8年)》提出,按照“双核多点”架构,打造以广州、深圳为核心,珠海、阳江等地为支点,全省协同发展的商业航天产业空间布局,全力打造“粤星粤箭”品牌。

其中,广州、深圳打造从火箭、卫星、地面站、终端设备到应用的全覆盖产业链,建设若干特色产业园区。

此外,陕西、海南、湖北等地相继制定商业航天发展规划,部署一批重大项目,加快完善产业布局。

据中国航天工业质量协会统计,2015-2020年,中国商业航天产值由3764.2亿元突破至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达22%,预计2024年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将超2.3万亿元。

中信建投内容显示,下一阶段中国商业航天发展将步入快车道,预计2025年中国市场规模将达到2.8万亿元,2030年将接近10万亿元。

转载请注明来自个人学习使用0830,本文标题:《“火箭大街”加速建设,北京亦庄今年计划发射超过40次》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Top
网站统计代码